欧洲专利局近日发布的2017年度报告显示,来自中国的专利申请量再创新高。在总共收到的165590份国际专利申请中,中国递交的专利申请数量达8330份,同比增长16.6%,这使得中国首次成为欧洲专利局五大申请国之一。
不独欧洲专利局,世界知识产权组织(WIPO)近几年也指出,中国正逐渐占领全球技术创新和品牌的领导地位。2016年世界知识产权统计数据显示,从受理专利申请的国家和地区有关数量来看,中国申请数较2015年增长21.5%,达134万项,连续6年占据首位,成为带动世界专利申请数攀升的主要力量。同时,中国专利走向世界的过程中,含金量也不断提升。我国专利主要分三类:发明专利、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专利。发明专利比后两者更能体现出创新价值。此外,以半导体、有机精细化学和生物技术等为代表的“高精尖”专利也发展强劲,这充分说明了我国科技创新正由跟跑为主转向更多领域并跑、领跑,成为世界创新的领军者之一。
创新驱动是世界大势所趋。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、产业变革加速演进,我国科技创新要转化为全球竞争力,就要走出去,与世界接轨,在竞争的大风大浪中检验自我。然而,仔细分析以企业专利申请为代表的创新成果,某种程度上还面临着“量多质低”的尴尬局面。
习近平总书记指出:“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,最根本的是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,最紧迫的是要破除体制机制障礙,最大限度解放和激发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所蕴藏的巨大潜能。”这就要求管理部门尊重科研规律和市场规律,在权力上做减法,服务上做加法,把握焦点问题,打破制度“藩篱”。同时,还要进一步完善知识产权制度,实现供给侧从重数量向重质量转变。无论是涉及到高新技术企业认定,抑或有关高新企业税收减免、专利申请费用减免,以及企业发明创造的相关奖励,都有必要调整以数量为单一参考标准的评价体系,充分考虑到专利对产品的实际贡献值,从而促进专利的实际使用率,转换为成果。
企业是市场的主体,也应当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。当前,我国企业的创新能力持续加强,企业作为知识产权创造和运用的主体地位日益稳固,但要从专利大国迈向专利强国,不仅要在新兴技术领域抢抓先机,还要在创新质量上狠下功夫。